第298章-《三国之纵马十三州》
第(2/3)页
五、政治胸襟与气度,袁绍不及曹操。
袁绍忌惮臧洪而杀害之。
臧洪,海内奇士,被当世之人所推崇,酸枣会盟时被推举为盟主。初期,袁绍见到臧洪,“甚奇之,与结有好,以洪领青州刺史“。后因袁绍忌惮其才能过高,难以驾驭,遂“以不服从命令“为由,进攻臧洪,并杀害之,其时,“在绍坐者,无不叹息“。
曹操虽忌惮刘备,但仍收留他。
建安元年,刘备投奔曹操。程昱对曹操说:“观刘备有雄才大略而甚得众心,终不为人下,不如早图之。“曹操说:“方今收英雄里也,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,不可。“遂益其兵,给粮食,使东至沛,收散兵以图吕布。
臧洪与刘备,一个当世之豪杰,一个当世之英雄;臧洪遭袁绍疑忌而被杀,刘备虽受到曹操疑忌,但仍被收留,且礼遇有加;袁绍“多杀忠良,以立奸威“,却适得其反,虽除掉一人之患,但阻止了四海之民望,使得天下豪杰人人自危;曹操收留刘备,却事半功倍,虽留一人之患,但畅通了四海之民望,而使天下英雄望风归附。通过这个对比,曹操开阔的政治胸襟、恢弘的气度,非袁绍所能比拟也。
六、遇事担当精神,袁绍不及曹操。
袁绍揽功推过,迁怒于人。
曹操与刘备在徐州打得难解难分之际,谋士田丰建议袁绍,这时应趁机偷袭曹军后方,但袁绍不予采纳。待曹操打败了刘备,已经巩固了自己的后方,这时候,袁绍却要发动官渡之战,要与曹操一决雌雄。田丰上书苦谏,力阻出兵,认为大好战机已经错过,宜待天时。袁绍心中不悦,认为大战在即,田丰出言不吉,竟将其投入大牢。其结果官渡之战,袁绍战败。此时袁绍不反思自己,更不担当过错,反而迁怒于田丰,派人持剑,将田丰杀死在狱中。
曹操推功揽过,勇于担当。
建安十二年,曹操准备出兵征讨乌桓。许多将领提出反对意见,只有郭嘉认为可行。曹操最终采纳了郭嘉的意见,但取胜回来后,曹操对当初的“劝阻者“,悉加厚赏,并做自我批评:“出兵乌桓,实属冒险,虽然侥幸获胜,全靠上天保佑,不能作为常规之策。你们的意见才是万全之策,所以加以赏赐,以后不要害怕提相反的意见。“
袁绍为了维护自己虚幻的“英明正确“形象,一旦打败仗,就会把当初反对打这一仗的人杀掉,以维护自己的所谓的“英明正确“的形象。只有当他打胜仗,他才不会杀反对者,目的是为了让反对者留下来,以反衬并显摆他的英明正确而已。
曹操打仗即使胜利了,也会奖赏反对打这一仗的人,打败仗更会奖赏反对者。
第(2/3)页